打造功能树脂、助剂、新材料整合应用技术平台
热线电话:150 0765 1114(微信同号) / 189 2925 5137(微信同号) | English
您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>新闻动态>今日头条

如何提升UV涂料在基材上的附着力呢?

2025-08-07

  提升UV涂料在基材上的附着力,需从基材处理、涂料配方优化、固化工艺调整及施工环境控制四个方面综合施策,具体方法如下:

  一、基材处理:清洁与活化双管齐下

  彻底清洁基材表面

  目的:去除脱模剂、油脂、灰尘等污染物,避免因界面污染导致附着力下降。

  方法:使用异丙醇等溶剂擦拭基材表面,或通过等离子清洗、超声波清洗等技术彻底清洁。

  案例:在尼龙加玻纤材质的真空电镀工艺中,通过规范性除油工序,可显著提升UV底漆的附着力。

  表面活化处理

  电晕处理:利用高电压高周波改变非吸收性材料(如PP、PE)的极性,增加表面粗糙度,提高表面能。例如,电晕处理后的材料表面张力可达48 dyn/cm,显著增强与UV涂料的结合力。

  化学底涂:涂刷附着力促进剂(如氯化聚丙烯底漆、硅烷偶联剂),通过化学键合或氢键作用增强涂料与基材的附着力。例如,在金属基材上涂刷硅烷偶联剂KH-570,可形成Si-O键,提升附着力。

  二、涂料配方优化:增强极性与降低收缩

  选用极性树脂

  目的:通过树脂与基材的化学键合提升附着力。

  方法:使用含羧基、羟基等极性基团的树脂(如改性环氧丙烯酸酯),或引入柔性链段(如聚氨酯丙烯酸酯)降低收缩应力。

  案例:在PA、PBT等特殊基材上,选用专用底漆或改性UV树脂,可解决因基材极性不匹配导致的附着力问题。

  添加附着力促进剂

  类型:磷酸酯类(如4051)、硅烷偶联剂、钛酸酯偶联剂等。

  用量:建议添加量为0.5%-2%,需通过实验验证相容性。

  效果:磷酸酯类可通过化学键合增强附着力,硅烷偶联剂可形成分子桥,提升涂料与基材的结合力。

  控制单体与树脂比例

  目的:平衡固化速度与体积收缩,减少因收缩应力导致的附着力下降。

  方法:使用低收缩单体(如HPMAIBOA)替代高收缩单体(如TMPTA),或调整单体与树脂比例。

  三、固化工艺调整:优化能量与时间

  确保充分固化

  UV灯强度:≥80 mW/cm²(使用辐射计检测)。

  固化能量:≥500 mJ/cm²,确保涂料完全固化。

  传送带速度:调整至保证充分曝光时间(通常1-3秒)。

  案例:在氮气保护下固化,可减少氧阻聚,使表面氧抑制降低90%以上,显著提升附着力。

  分阶段固化

  预固化:低能量固化(如200 mJ/cm²),减少应力集中。

  主固化:高能量固化(如800 mJ/cm²),确保完全固化。

  效果:分阶段固化可降低内应力,提升附着力。

  后热处理

  方法:光固化完成后,在红外烘炉内留置若干分钟,使未松弛的链段在外加热能促进下运动,释放内应力。

  案例:某配方在夏天涂装无附着力问题,而冬天低温涂装时附着力变差,通过后热处理可解决此问题。

  四、施工环境控制:温度与湿度管理

  控制环境湿度

  范围:50%-70%,避免湿度过高导致涂料流平性下降。

  案例:在高湿度环境下,电晕处理效果会逐渐减弱,需通过控制湿度保证处理效果。

  控制环境温度

  范围:20-30℃,避免温度过低导致涂料粘度增加,影响润湿性。

  预热处理:将基材预热至40-60℃,改善涂料流平及渗透性。

  采用均匀涂布工艺

  方法:静电喷涂或旋涂工艺,确保涂层均匀性(膜厚建议10-20μm)。

  效果:均匀涂布可避免因涂层厚度不均导致的附着力差异。

在线客服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