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造功能树脂、助剂、新材料整合应用技术平台
热线电话:150 0765 1114(微信同号) / 189 2925 5137(微信同号) | English
产品中心
应用领域
研发中心
蓝柯路商城
合作伙伴
关于我们

高速发展的蓝柯路需要您的关注与支持

广东蓝柯路新材料有限公司座落于广深经济走廊中部---东莞市道滘镇。蓝柯路立足于光固化材料行业发展前沿,拥有多项发明专利,成立后正式注册品牌:蓝柯路。我们一直致力于蓝柯路品牌推广、产品研发、市场营销、技术支持及售后服务。蓝柯路品牌各系列产品涉及于:准分子UV树脂,弹性手感UV树脂,抗涂鸦抗污UV树脂,哑光UV树脂,双固化UV树脂,超耐钢丝绒UV树脂,玻璃UV树脂,高拉伸率UV树脂,橡胶漆树脂,高附着PU树脂,高丰满度PU树脂,可罩光电镀银树脂,水性高耐磨PU树脂,各种功能型树脂;哑粉专用分散剂,纯UV体系快速消泡剂,可丝印重涂流平剂,抗涂鸦助剂,抗刮丝滑型手感剂,各种功能型添加剂等产品。蓝柯路品牌各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:各种光固化UV涂料,光固化UV油墨,光固化UV胶粘剂,3C电子产品,汽车内饰外饰件,各种功能膜材表面处理等工业领域。

 

全国销售服务热线
0769-8838 0466

展会风采

常见问题
  • 答:疏油性并不一定意味着亲水性,两者虽在某些情况下存在关联,但本质上是独立的物理化学性质,需结合分子结构、表面特性及环境条件综合分析。以下是具体解释:一、疏油性与亲水性的定义疏油性(Oleophobicity)指物质排斥油类(如矿物油、植物油、有机溶剂)或难以被油润湿的性质,源于物质表面与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(如范德华力)较弱。典型例子:含氟聚合物(如聚四氟乙烯/特氟龙):氟原子电负性高,表面能极低,油滴在其表面呈球形(接触角>150°)。硅橡胶:表面硅氧键结构使油类难以附着,常用于油封或防油涂层。亲水性(Hydrophilicity)指物质与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强,易被水润湿或溶解于水的性质,通常由极性基团(如羟基、羧基、氨基)或离子基团(如硫酸根、铵根)引起。典型例子:玻璃:表面硅羟基与水形成氢键,水滴在其表面铺展(接触角<10°)。纤维素:含大量羟基,可吸水膨胀,常用于吸水材料。二、疏油性与亲水性的关系常见关联:疏油性物质可能亲水表面能差异:疏油性表面通常具有低表面能(如含氟或硅基团),而亲水性表面需高表面能(如极性基团)。若物质表面同时满足以下条件,可能既疏油又亲水:极性基团暴露:如氧化硅(SiO₂)表面含硅羟基(-Si-OH),可与水形成氢键(亲水),同时因表面能低于油类(如正己烷),排斥油(疏油)。微纳结构辅助:如荷叶表面通过微米级乳突和纳米级蜡晶结构,实现超疏水(接触角>150°),但某些仿生表面通过化学修饰(如接枝亲水基团)可同时实现疏油与亲水。实例:氧化铝陶瓷:表面含铝羟基(-Al-OH),亲水性强,同时因表面能低于多数油类,疏油性显著。某些两性离子聚合物:如磷酸胆碱基聚合物,含正负电荷基团,可与水形成强氢键(亲水),同时因电荷排斥作用疏油。关键区别:疏油性≠亲水性疏油且疏水:多数低表面能物质(如含氟聚合物、硅橡胶)既疏油又疏水,因表面能极低,无法与水或油形成有效相互作用。实例:聚四氟乙烯(PTFE):水接触角≈118°(疏水),油接触角≈95°(疏油),表现为“双疏”特性。硅油:疏水性强,同时因硅氧键与油类分子相互作用弱,疏油性显著。亲油且疏油:理论上矛盾,但某些特殊结构可能实现局部疏油与整体亲油(如含疏油微区的共聚物),但此类情况极少见。三、影响疏油性与亲水性的因素分子结构极性基团:如羟基、羧基等可增强亲水性,但若被非极性基团(如长链烷基)屏蔽,可能降低亲水性甚至表现为疏油。实例:长链脂肪酸(如硬脂酸):羧基亲水,但长链烷基疏水,整体表现为疏水且疏油(需特定条件才能溶于油)。短链醇(如乙醇):羟基亲水,短链烷基疏水性弱,整体表现为亲水且亲油(可与水、油混溶)。表面能:低表面能物质(如含氟、硅基团)通常疏油且疏水,高表面能物质(如金属氧化物、极性聚合物)可能亲水且疏油。表面形貌微纳结构:通过构建粗糙表面(如乳突、孔洞)可放大材料本征的疏油或亲水特性。实例:超疏水/超疏油表面:如荷叶通过微米级乳突和纳米级蜡晶结构,实现水接触角>150°(超疏水)和油接触角>150°(超疏油)。亲水/疏油表面:如氧化石墨烯涂层通过纳米级褶皱结构,增强水吸附(亲水),同时因表面能低于油类,排斥油(疏油)。化学修饰:在表面接枝亲水或疏油基团可定向调控性质。实例:在硅橡胶表面接枝聚乙二醇(PEG):PEG链含醚键,可与水形成氢键(亲水),同时因空间位阻排斥油(疏油)。在金属表面沉积含氟硅烷:含氟基团降低表面能,实现疏油,但若未完全覆盖,金属本身亲水性可能保留(需具体条件)。环境条件温度:升高温度可能改变分子运动能力,影响相互作用力。实例:硅油在低温下粘度增加:可能增强疏油性(油滴更难渗透),但亲水性不受直接影响。某些温度响应性聚合物:如聚N-异丙基丙烯酰胺(PNIPAM),在临界温度以下亲水,以上疏水,但疏油性可能随温度变化较小。pH值:影响表面基团的电离状态,从而改变亲水性。实例:羧基化表面:在酸性条件下羧基质子化(-COOH),亲水性减弱;在碱性条件下电离(-COO⁻),亲水性增强,但疏油性可能因表面电荷排斥作用变化。溶剂类型:不同溶剂的极性可能影响物质溶解性或表面润湿性。实例:含氟聚合物在氟碳溶剂中:可能部分溶解,疏油性降低;在水或醇类中则完全疏油。四、实际应用中的判断方法接触角测量疏油性:测量油滴(如二碘甲烷,表面张力≈50.8 mN/m)在物质表面的接触角,θ>90°表示疏油。亲水性:测量水滴(表面张力≈72.8 mN/m)在物质表面的接触角,θ<90°表示亲水。实例:氧化硅薄膜:水接触角≈20°(亲水),油接触角≈120°(疏油)。特氟龙涂层:水接触角≈118°(疏水),油接触角≈95°(疏油)。溶解性实验将物质分别加入水和油中,观察溶解或润湿情况:溶于水→亲水;溶于油→亲油;均不溶→可能疏水或疏油。注意:需选择代表性油类(如正己烷、硅油),因不同油类的极性差异可能影响结果。表面能计算通过接触角数据计算物质表面能(如Owens-Wendt方法),低表面能(<30 mN/m)通常对应疏油且疏水,高表面能(>60 mN/m)可能亲水且疏油。实例:聚四氟乙烯:表面能≈18 mN/m,疏油且疏水。氧化铝:表面能≈75 mN/m,亲水且疏油。
  • 答:疏水性并不一定意味着亲油性,两者虽有一定关联,但属于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,需从分子结构、相互作用力及实际应用场景综合分析。以下是具体解释:一、疏水性与亲油性的定义疏水性(Hydrophobicity)指物质排斥水、难以被水润湿的性质,源于分子中非极性基团(如烃链)与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弱,导致水分子倾向于彼此聚集(形成氢键网络),而将非极性物质排斥在外。典型例子:油脂、石蜡、聚四氟乙烯(特氟龙)等。亲油性(Lipophilicity)指物质与油类(非极性溶剂)的亲和力,通常表现为易溶于油或被油润湿。典型例子:大多数有机溶剂(如苯、乙醚)、脂肪酸、胆固醇等。二、疏水性与亲油性的关系常见关联:疏水性物质往往亲油分子结构基础:疏水性物质通常含有长链烃基或芳香环等非极性结构,这些结构与油类分子(如甘油三酯)的相互作用力(范德华力)较强,因此易溶于油或被油润湿。实例:植物油(如橄榄油)疏水且亲油,可溶解在汽油或乙醚中。聚乙烯(PE)塑料疏水,同时也能被油类渗透(如油渍渗透到塑料袋中)。关键区别:疏水性≠亲油性疏水但非亲油:某些物质虽排斥水,但与油类相互作用也较弱,表现为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油。实例:硅油:疏水性强,但因其分子结构(硅氧键为主)与碳氢化合物油类差异大,互溶性差,需特殊改性才能与油混合。氟碳化合物(如聚四氟乙烯):疏水性极强(水滴在其表面呈球形),但氟原子电负性高,与油类分子相互作用弱,几乎不溶于任何有机溶剂。亲油但非疏水:理论上较少见,但某些极性油类(如磷酸酯类)可能对特定极性物质有亲和力,同时与水也有一定相互作用(如表面活性剂中的亲油基团可能含极性原子)。三、影响疏水性与亲油性的因素分子极性非极性分子:如烷烃、芳香烃,疏水且亲油。极性分子:如醇、醛,可能既疏水又亲油(取决于极性基团大小),例如乙醇疏水性弱,但能与水混溶(亲水),同时也能溶解部分油类(亲油)。两性分子:如磷脂,含亲水头(磷酸基团)和疏水尾(脂肪酸链),表现为既疏水又亲油,但整体性质取决于环境(如在水溶液中形成双分子层)。分子大小与形状长链分子:如脂肪酸,疏水性强且亲油,因非极性链长,与油类相互作用面积大。支链或环状分子:如胆固醇,疏水性较强,但亲油性受空间位阻影响,可能弱于直链同类物。环境条件温度:升高温度可能增强分子运动,促进疏水物质与油类的混合(如高温下硅油与某些矿物油的互溶性提高)。压力:高压可能改变分子间距离,影响相互作用力,但通常对疏水性与亲油性的影响较小。溶剂类型:在混合溶剂中,疏水物质的溶解性可能因溶剂极性变化而改变(如某些疏水聚合物在极性溶剂中不溶,但在非极性溶剂中可溶)。四、实际应用中的判断方法接触角测量疏水性:通过测量水滴在物质表面的接触角(θ),θ>90°表示疏水。亲油性:测量油滴(如二碘甲烷)在物质表面的接触角,θ<90°表示亲油。实例:荷叶表面水接触角≈160°(超疏水),油接触角≈120°(疏油),表明其仅疏水不亲油。特氟龙表面水接触角≈118°(疏水),油接触角≈95°(弱疏油),表明其疏水性强但亲油性弱。溶解性实验将物质分别加入水和油中,观察溶解情况:溶于水→亲水;溶于油→亲油;均不溶→可能仅疏水或疏油。注意:需选择代表性油类(如正己烷、硅油),因不同油类的极性差异可能影响结果。分子模拟与计算通过量子化学计算或分子动力学模拟,分析物质与水、油分子的相互作用能,预测疏水性与亲油性。实例:计算氟碳化合物与水、烷烃的相互作用能,可解释其疏水且疏油的特性。
  • 答:UV胶的固化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,除了已提及的UV光源参数、胶层特性、环境温湿度和胶水配方外,以下因素也会显著影响其固化效率:一、基材特性基材颜色与透光性深色或黑色基材:吸收大部分紫外线,导致胶层底部固化不足。解决方案:增加UV光强度或照射时间,或选用对深色基材穿透力更强的UV灯(如长波长395nm LED)。不透明基材:如金属、陶瓷等,紫外线无法穿透,需依赖湿气固化或调整施工方式(如单面固化后翻转)。透明或浅色基材:紫外线穿透性好,固化速度快,但需注意避免过度照射导致胶层黄变。基材表面粗糙度粗糙表面:增加胶层与基材的接触面积,但可能因光线散射导致固化不均。解决方案:施工前对基材进行抛光或喷砂处理,平衡粗糙度与透光性。光滑表面:如玻璃、金属,需确保胶层完全覆盖,避免空气残留影响固化。基材化学性质含硫或胺类物质:某些基材(如橡胶、部分塑料)可能释放抑制剂,干扰光引发剂活性。解决方案:施工前对基材进行清洗或涂覆底漆,隔离抑制物质。二、光引发剂类型与浓度光引发剂活性裂解型引发剂(如184、1173):分解速度快,适合快速固化,但可能产生副产物(如苯甲醛)导致胶层黄变。夺氢型引发剂(如BP、ITX):需与助引发剂(如胺类)配合使用,固化速度较慢但黄变风险低。大分子引发剂:提高胶水耐候性,但固化速度可能降低。光引发剂浓度浓度过低:活性自由基不足,固化不完全。浓度过高:可能引发“氧抑制效应”(表面粘手)或增加成本。优化建议:浓度通常控制在1%-5%(质量分数),需通过实验确定最佳值。三、氧气抑制效应原理:氧气与活性自由基反应生成过氧自由基,终止链式聚合,导致胶层表面固化不完全(粘手)。影响因素:环境氧气浓度:高浓度氧气(如开放环境)抑制作用更强。胶层厚度:薄胶层(<50μm)受氧气影响更显著。解决方案:惰性气体保护:在氮气或二氧化碳氛围中固化,减少氧气接触。增加UV强度:快速生成足够自由基,克服氧气抑制。使用抗氧剂:在胶水中添加硫醇类化合物,消耗氧气生成稳定产物。表面改性:通过等离子体处理或涂覆疏氧层,降低表面氧气吸附。四、施工工艺涂胶方式点胶:胶点大小影响固化时间,小胶点(直径<1mm)需更高能量密度。喷涂:胶层均匀性影响固化一致性,需优化喷涂压力与速度。刮涂:适用于厚胶层,但需控制厚度均匀性(建议使用刮刀或丝网印刷)。固化顺序分阶段固化:先低强度UV预固化(如10%功率)使胶层定型,再高强度完全固化,减少内应力。脉冲式固化:通过间歇性照射(如0.5秒开/0.5秒关)控制热量积累,避免胶层过热。胶水混合均匀性双组分UV胶:若混合不均,局部光引发剂或活性单体浓度不足,导致固化缺陷。解决方案:使用静态混合器或动态搅拌设备,确保充分混合。五、设备与光源衰减UV灯寿命汞灯:寿命约1000-2000小时,随使用时间输出功率下降,需定期更换。LED灯:寿命长达20000小时以上,但长期使用后波长可能偏移(如从365nm降至360nm),影响固化效率。监测方法:使用UV辐照计定期检测光强,确保输出功率≥标称值的80%。光源污染灯管表面灰尘:降低紫外线透射率,需定期清洁(如用酒精擦拭)。反射罩老化:反射效率下降导致光线散射,需更换镀铝反射罩或使用高效反射材料(如抛光铝)。六、胶水储存与使用条件储存温度高温储存:可能引发胶水预聚合或光引发剂分解,降低固化速度。低温储存:胶水粘度增加,影响施工均匀性。建议:储存温度控制在5-25℃,避免阳光直射。开封后使用时间光引发剂挥发:开封后胶水暴露于空气中,光引发剂可能挥发或与氧气反应,导致固化速度下降。解决方案:使用密封容器或氮气保护,并在规定时间内用完(如24小时内)。七、其他特殊因素胶水中杂质金属离子:如铁、铜离子可能催化光引发剂分解,需使用高纯度原料。水分:湿气敏感型UV胶(如含异氰酸酯基团)需严格控制水分含量(<0.1%),否则会引发副反应。胶层形状与几何结构复杂形状:如凹槽、孔洞,紫外线难以穿透,需调整照射角度或使用反射镜辅助固化。厚胶层:需结合湿气固化或分层施工,避免内层固化不足。
  • 答:要提高UV潮气双固化表面的干燥速度,需从UV固化与湿气固化双重机制入手,通过优化光源参数、调整胶层特性、控制环境条件以及选用特殊配方胶水等措施,实现固化效率的显著提升。以下是具体方法及原理分析:一、优化UV固化条件提高UV光源强度原理:UV胶的固化依赖光引发剂吸收紫外线产生活性自由基,光源强度不足会导致固化不完全。措施:使用功率更大的UV灯(如从50W升级至100W),或采用高强度UV LED光源。延长照射时间(如从5秒延长至10秒),确保光线覆盖所有区域,尤其是阴影部分。调整光源与胶层的距离(通常1-2cm为最佳固化距离),避免距离过远导致能量衰减。选择匹配光谱的UV灯原理:光引发剂对特定波长紫外线敏感,若光源波长与引发剂不匹配,固化效率会降低。措施:选用波长在300-400nm的UV灯(如365nm),与常见光引发剂(如二苯甲酮、安息香双甲醚)的吸收峰匹配。避免使用含铁或镓的固化灯泡(可能减少短波长紫外线发射),除非基材对短波敏感(如聚碳酸酯)。二、调整胶层特性控制胶层厚度原理:胶层过厚会延长紫外线穿透时间,导致表干快但内层固化慢。措施:保持胶层厚度均匀(建议50-100μm),避免局部过厚。若需厚涂,可分多次施工,每次固化后再叠加下一层。选用高活性光引发剂原理:光引发剂的活性直接影响固化速度,高活性引发剂可更快分解产生活性自由基。措施:选择裂解型光引发剂(如184、1173),其分解速度快,适合快速固化需求。避免使用夺氢型光引发剂(如BP),其固化速度较慢。三、优化湿气固化条件提高环境湿度原理:湿气固化依赖空气中的水分与胶层中的异氰酸酯基团(-NCO)反应,湿度越高反应越快。措施:将环境湿度控制在60%-80%,避免湿度过低(10000mPa·s)导致胶层过厚。五、控制环境温度提高环境温度原理:温度升高可加速分子运动,促进UV固化与湿气固化反应。措施:将环境温度控制在20-30℃,避免温度过低(
  • 答:暗反应作为双固化涂料中关键的二次固化机制,对涂层性能的影响贯穿于固化完整性、物理机械性能、化学稳定性及应用适应性等多个维度,具体表现如下:一、提升固化完整性,解决 “固化盲区” 问题消除未固化缺陷:双固化涂料中,UV 光固化可能因光照死角(如深孔、缝隙、复杂结构阴影区)导致局部固化不完全,出现涂层发软、粘手、耐刮性差等问题。暗反应通过热、氧、湿气等非光照条件下的持续反应,可使这些区域的未反应基团(如丙烯酸酯双键、环氧基、异氰酸酯基)继续交联,最终实现整体固化,避免局部性能短板。示例:UV - 阳离子双固化体系中,光引发的阳离子(如质子酸)在暗处仍能长期保持活性,持续催化环氧基开环聚合,即使在光照不足的区域也能形成完整交联网络。二、优化物理机械性能提高硬度与耐磨性暗反应通过消耗残留活性基团(如未聚合的双键、未反应的环氧基),增加涂层的交联密度。交联密度提升直接使涂层结构更致密,硬度(如铅笔硬度、邵氏硬度)和耐磨性(如 Taber 耐磨测试结果)显著提高,减少刮擦、磨损导致的外观损坏。增强附着力暗反应中的二次交联(如异氰酸酯与基材表面羟基的湿气反应、环氧基与基材极性基团的热固化反应)可加强涂层与基材的化学键合,尤其对多孔基材(木材、混凝土)或低表面能基材(塑料),能有效解决 UV 表层快速固化导致的 “界面结合不足” 问题,降低涂层脱落风险。改善柔韧性与抗冲击性部分暗反应(如氧化交联、湿气固化)可通过调控交联速率和网络结构,避免单一 UV 固化可能产生的 “硬而脆” 缺陷。例如,UV - 氧化双固化体系中,氧化交联形成的柔性链段可平衡整体网络的刚性,提升涂层的抗冲击强度和弯曲性能。三、增强化学稳定性与耐候性耐化学性提升:更高的交联密度使涂层对溶剂、酸碱等化学介质的渗透阻力增强。例如,UV - 热双固化体系经暗反应后,残留的丙烯酸酯双键和环氧基进一步反应,减少涂层中的 “薄弱环节”,耐汽油、酒精、酸碱溶液的能力显著优于单一 UV 固化涂层。耐候性优化:暗反应形成的致密网络可减少水、氧气、紫外线对涂层内部的侵蚀。例如,UV - 湿气固化体系中,异氰酸酯与水分反应形成的脲键结构,可提升涂层的抗水解性和耐老化性,延长户外使用时的外观保持时间(如抗黄变、抗粉化)。四、调控固化效率与工艺适应性平衡固化速度与性能:UV 固化可快速实现表层定型(满足生产线效率需求),而暗反应在后续存储或使用过程中缓慢进行,避免因一次性快速完全固化导致的内应力过大(如涂层开裂、翘曲)。例如,电子元件封装中,UV 快速固化固定形状后,热暗反应缓慢完成交联,减少因应力导致的元件损坏。适应复杂工艺场景:暗反应无需持续光照,适合离线固化(如 UV 固化后工件存放时自然完成暗反应)或大面积涂装(如管道、集装箱),降低对连续 UV 设备的依赖,扩大双固化涂料的应用范围。五、潜在的负面影响(需控制)反应速率失控:若暗反应过快(如热引发剂活性过高、异氰酸酯湿气反应过于剧烈),可能导致涂层在存储或加工过程中提前固化(“胶化”),影响施工窗口;若过慢,则可能导致涂层长时间不干燥,影响后续工序(如叠放、装配)。性能过度交联:部分体系中,暗反应过度进行可能导致交联密度过高,使涂层柔韧性下降、脆性增加,尤其在低温环境下易出现开裂。外观影响:暗反应中的化学反应(如氧化交联、异氰酸酯水解)可能伴随小分子释放(如 CO₂),若控制不当,可能在涂层内部形成气泡或针孔,影响表面平整度和光泽度。总结暗反应对双固化涂料的性能以正向优化为主,核心是通过二次交联弥补 UV 固化的局限性,提升固化完整性、物理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;但需通过配方设计(如调控暗反应引发剂活性、基团比例)平衡反应速率与程度,避免潜在的负面影响。这一机制是双固化涂料在复杂工况(如异形件、大面积涂装)中实现高性能的关键保障。
在线客服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