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造功能树脂、助剂、新材料整合应用技术平台
热线电话:150 0765 1114(微信同号) / 189 2925 5137(微信同号) | English
您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>新闻动态>常见问题

疏油一定亲水吗?

2025-08-03

  疏油性并不一定意味着亲水性,两者虽在某些情况下存在关联,但本质上是独立的物理化学性质,需结合分子结构、表面特性及环境条件综合分析。以下是具体解释:

  一、疏油性与亲水性的定义

  疏油性(Oleophobicity)

  指物质排斥油类(如矿物油、植物油、有机溶剂)或难以被油润湿的性质,源于物质表面与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(如范德华力)较弱。

  典型例子:

  含氟聚合物(如聚四氟乙烯/特氟龙):氟原子电负性高,表面能极低,油滴在其表面呈球形(接触角>150°)。

  硅橡胶:表面硅氧键结构使油类难以附着,常用于油封或防油涂层。

  亲水性(Hydrophilicity)

  指物质与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强,易被水润湿或溶解于水的性质,通常由极性基团(如羟基、羧基、氨基)或离子基团(如硫酸根、铵根)引起。

  典型例子:

  玻璃:表面硅羟基与水形成氢键,水滴在其表面铺展(接触角<10°)。

  纤维素:含大量羟基,可吸水膨胀,常用于吸水材料。

  二、疏油性与亲水性的关系

  常见关联:疏油性物质可能亲水

  表面能差异:疏油性表面通常具有低表面能(如含氟或硅基团),而亲水性表面需高表面能(如极性基团)。若物质表面同时满足以下条件,可能既疏油又亲水:

  极性基团暴露:如氧化硅(SiO₂)表面含硅羟基(-Si-OH),可与水形成氢键(亲水),同时因表面能低于油类(如正己烷),排斥油(疏油)。

  微纳结构辅助:如荷叶表面通过微米级乳突和纳米级蜡晶结构,实现超疏水(接触角>150°),但某些仿生表面通过化学修饰(如接枝亲水基团)可同时实现疏油与亲水。

  实例:

  氧化铝陶瓷:表面含铝羟基(-Al-OH),亲水性强,同时因表面能低于多数油类,疏油性显著。

  某些两性离子聚合物:如磷酸胆碱基聚合物,含正负电荷基团,可与水形成强氢键(亲水),同时因电荷排斥作用疏油。

  关键区别:疏油性≠亲水性

  疏油且疏水:多数低表面能物质(如含氟聚合物、硅橡胶)既疏油又疏水,因表面能极低,无法与水或油形成有效相互作用。

  实例:

  聚四氟乙烯(PTFE):水接触角≈118°(疏水),油接触角≈95°(疏油),表现为“双疏”特性。

  硅油:疏水性强,同时因硅氧键与油类分子相互作用弱,疏油性显著。

  亲油且疏油:理论上矛盾,但某些特殊结构可能实现局部疏油与整体亲油(如含疏油微区的共聚物),但此类情况极少见。

  三、影响疏油性与亲水性的因素

  分子结构

  极性基团:如羟基、羧基等可增强亲水性,但若被非极性基团(如长链烷基)屏蔽,可能降低亲水性甚至表现为疏油。

  实例:

  长链脂肪酸(如硬脂酸):羧基亲水,但长链烷基疏水,整体表现为疏水且疏油(需特定条件才能溶于油)。

  短链醇(如乙醇):羟基亲水,短链烷基疏水性弱,整体表现为亲水且亲油(可与水、油混溶)。

  表面能:低表面能物质(如含氟、硅基团)通常疏油且疏水,高表面能物质(如金属氧化物、极性聚合物)可能亲水且疏油。

  表面形貌

  微纳结构:通过构建粗糙表面(如乳突、孔洞)可放大材料本征的疏油或亲水特性。

  实例:

  超疏水/超疏油表面:如荷叶通过微米级乳突和纳米级蜡晶结构,实现水接触角>150°(超疏水)和油接触角>150°(超疏油)。

  亲水/疏油表面:如氧化石墨烯涂层通过纳米级褶皱结构,增强水吸附(亲水),同时因表面能低于油类,排斥油(疏油)。

  化学修饰:在表面接枝亲水或疏油基团可定向调控性质。

  实例:

  在硅橡胶表面接枝聚乙二醇(PEG):PEG链含醚键,可与水形成氢键(亲水),同时因空间位阻排斥油(疏油)。

  在金属表面沉积含氟硅烷:含氟基团降低表面能,实现疏油,但若未完全覆盖,金属本身亲水性可能保留(需具体条件)。

  环境条件

  温度:升高温度可能改变分子运动能力,影响相互作用力。

  实例:

  硅油在低温下粘度增加:可能增强疏油性(油滴更难渗透),但亲水性不受直接影响。

  某些温度响应性聚合物:如聚N-异丙基丙烯酰胺(PNIPAM),在临界温度以下亲水,以上疏水,但疏油性可能随温度变化较小。

  pH值:影响表面基团的电离状态,从而改变亲水性。

  实例:

  羧基化表面:在酸性条件下羧基质子化(-COOH),亲水性减弱;在碱性条件下电离(-COO⁻),亲水性增强,但疏油性可能因表面电荷排斥作用变化。

  溶剂类型:不同溶剂的极性可能影响物质溶解性或表面润湿性。

  实例:

  含氟聚合物在氟碳溶剂中:可能部分溶解,疏油性降低;在水或醇类中则完全疏油。

  四、实际应用中的判断方法

  接触角测量

  疏油性:测量油滴(如二碘甲烷,表面张力≈50.8 mN/m)在物质表面的接触角,θ>90°表示疏油。

  亲水性:测量水滴(表面张力≈72.8 mN/m)在物质表面的接触角,θ<90°表示亲水。

  实例:

  氧化硅薄膜:水接触角≈20°(亲水),油接触角≈120°(疏油)。

  特氟龙涂层:水接触角≈118°(疏水),油接触角≈95°(疏油)。

  溶解性实验

  将物质分别加入水和油中,观察溶解或润湿情况:

  溶于水→亲水;溶于油→亲油;均不溶→可能疏水或疏油。

  注意:需选择代表性油类(如正己烷、硅油),因不同油类的极性差异可能影响结果。

  表面能计算

  通过接触角数据计算物质表面能(如Owens-Wendt方法),低表面能(<30 mN/m)通常对应疏油且疏水,高表面能(>60 mN/m)可能亲水且疏油。

  实例:

  聚四氟乙烯:表面能≈18 mN/m,疏油且疏水。

  氧化铝:表面能≈75 mN/m,亲水且疏油。

在线客服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