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真:0769-8263 0466
客服:18929255137(微信同号)
阿里店铺:https://lencolo.1688.com
邮箱:lencolo@qq.com
Q Q:2264608088
地址:广东省东莞市道滘镇创意东路8号东实数智园1号楼12楼
UV涂料的附着力是涂料与基材之间形成牢固结合的关键性能,直接影响涂层的耐久性、耐磨性和抗环境侵蚀能力。其附着力受多重因素影响,可归纳为基材特性、涂料配方、工艺条件及环境因素四大类。以下是具体分析:
一、基材特性:附着力的物理与化学基础
表面能(达因值)
影响机制:基材表面能越高,对UV涂料的润湿性越好,涂料分子更易铺展形成连续膜层,从而增强机械咬合和化学键合。
典型案例:
金属(如铝、钢)表面能通常较高(40-60 dyn/cm),UV涂料附着力强;
塑料(如PP、PE)表面能低(30-35 dyn/cm),需通过电晕、等离子处理提升达因值至40 dyn/cm以上。
测试方法:达因笔法(快速判断)或接触角法(精确测量)。
表面粗糙度
影响机制:适当粗糙度可增加涂料与基材的接触面积,通过机械互锁提升附着力。但过度粗糙可能导致涂层覆盖不均。
数据支撑:砂纸打磨后的金属表面粗糙度(Ra=0.5-1.0μm)可使UV涂料附着力提升20%-30%。
表面清洁度
影响机制:油污、灰尘、氧化层等污染物会阻碍涂料与基材的直接接触,形成弱边界层,导致附着力下降。
解决方案:清洁步骤需包括脱脂(碱性清洗剂)、除锈(酸洗)和干燥(热风循环)。
基材化学组成
极性基团:含羟基(-OH)、羧基(-COOH)等极性基团的基材(如玻璃、陶瓷)更易与UV涂料中的极性单体发生化学键合。
非极性材料:如PTFE(聚四氟乙烯)需通过钠萘处理引入极性基团,才能实现UV涂料附着。
二、涂料配方:附着力调控的核心
光引发剂类型与用量
影响机制:光引发剂决定UV固化速度和交联密度。交联不足会导致涂层内聚力弱,附着力下降;过度交联则可能因收缩应力引发脱层。
优化建议:
通用型涂料:选用184、1173等自由基引发剂(用量2%-5%);
厚涂层:搭配阳离子引发剂(如二芳基碘鎓盐)减少收缩应力。
低聚物(预聚物)选择
影响机制:低聚物的官能团类型和分子量直接影响涂层柔韧性和附着力。
典型选择:
环氧丙烯酸酯:附着力强,但脆性大;
聚氨酯丙烯酸酯:柔韧性好,附着力适中;
聚酯丙烯酸酯:成本低,但耐水性较差。
活性单体(稀释剂)
影响机制:单体不仅调节粘度,还参与固化反应。单官能团单体(如HEMA)提升柔韧性,多官能团单体(如TMPTA)增强硬度但可能降低附着力。
平衡策略:采用混合单体体系(如HEMA:TMPTA=7:3),兼顾柔韧性与附着力。
助剂添加
附着力促进剂:如硅烷偶联剂(KH-550、KH-560)可在基材表面形成化学键,提升附着力30%-50%。
流平剂:减少涂层表面张力梯度,避免缩孔,间接改善附着力。
消泡剂:防止气泡残留导致附着力薄弱点。
三、工艺条件:附着力实现的关键环节
UV固化能量与波长
影响机制:固化能量不足(如<80 mJ/cm²)会导致涂层未完全固化,附着力差;能量过高(>500 mJ/cm²)可能引发基材降解。
波长匹配:需根据光引发剂吸收峰选择光源(如365nm、395nm)。
涂层厚度
影响机制:厚涂层(>50μm)易因固化收缩应力导致脱层;薄涂层(<10μm)可能覆盖不全。
推荐范围:15-30μm(根据基材和涂料类型调整)。
施工方式
喷涂:适合复杂形状基材,但易产生橘皮;
辊涂:涂层均匀,但可能带入空气;
淋涂:高效且涂层薄,但对设备精度要求高。
预处理工艺
电晕处理:提升塑料表面能至40 dyn/cm以上;
火焰处理:适用于厚壁塑料(如PP、PE);
化学蚀刻:通过酸碱溶液增加金属表面粗糙度。
四、环境因素:附着力长期稳定性的挑战
温度与湿度
高温:加速涂层老化,可能导致附着力下降;
高湿:水分子渗透涂层与基材界面,引发水解反应(如酯键断裂),降低附着力。
防护措施:选用耐湿热涂料(如含氟树脂)或增加封闭涂层。
紫外线辐射
长期暴露:UV光可能引发涂层光氧化反应,导致黄变和附着力衰退。
解决方案:添加UV吸收剂(如苯并三唑)或光稳定剂(如HALS)。
化学腐蚀
酸碱环境:腐蚀性介质可能破坏涂层与基材的化学键合。
案例:汽车涂层需通过盐雾测试(500h无腐蚀)验证耐化学性。
五、附着力测试与评估方法
百格法(ASTM D3359):
用刀片划出1mm×1mm方格,粘贴胶带后快速撕下,观察涂层脱落面积(0级为最佳,5级为最差)。
划格法(ISO 2409):
类似百格法,但划痕间距根据涂层厚度调整(如薄涂层用0.5mm间距)。
拉拔法(ASTM D4541):
使用拉拔仪测量涂层从基材剥离所需的力(单位:MPa),数值越高附着力越强。
湿热老化测试(ASTM D870):
将涂层样品置于85℃、85%RH环境中168h,测试后附着力下降率需<20%。
六、行业应用案例
汽车行业:
宝马车身涂装线要求UV中涂附着力达5B级(百格测试),通过电晕处理提升钢板达因值至44 dyn/cm。
电子封装:
芯片封装UV胶需通过-40℃~125℃冷热循环测试,附着力衰减率<15%。
包装印刷:
BOPP薄膜经电晕处理后达因值从32提升至38 dyn/cm,UV油墨附着力从3级提升至5级。
结论
UV涂料附着力是基材特性、涂料配方、工艺条件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实际应用中需通过以下策略优化附着力:
预处理提升基材表面能;
配方设计平衡柔韧性与交联密度;
精确控制固化能量和涂层厚度;
针对环境挑战选择耐候性涂料。
对于高要求场景(如汽车、电子),建议结合拉拔法和湿热老化测试验证附着力长期稳定性。